《好書推薦》
二十一世紀剛剛開始的第二年,美食雜誌《媽媽咪呀》橫空出世。
由於編輯手法新穎,整本採一個主題,內容札實,圖文並茂,且將美食散文與美食小說規劃在內,風格獨特,因此以義大利麵為主題的第一期一上市,便造成話題,締造銷售佳績,創刊成功。
將《媽媽咪呀》創刊成功的,便是本書作者高靜芬,她也是這本雜誌唯一的一位總編輯。如今,該雜誌雖已停刊,但彷彿已成傳奇似地,仍偶可在一些場合聽到有人談論它,有人甚至表示仍珍藏著整套雜誌。
而我要說的是:如果沒有高靜芬這位伯樂,就沒有今天的我。
她是開啟我的飲食與食材寫作之途的貴人。
那是《媽媽咪呀》第五期,當期以「法國菜」為主題,辦了首場讀者見面會,對《媽媽咪呀》愛不釋手的我,心想既然有機會和該雜誌的編輯及作者見面,自然想辦法參加。當時年輕,分不清楚白目和有話直說的差別,本著「批評才是買貨人」的心態,見到她後,就遞上好幾大張《媽媽咪呀》需要改進的建言清單,這是我多年閱讀國內外美食刊物的心得,洋洋灑灑總共列了三十二條。還好她的風度頗佳,微笑收下,沒有拿掃帚將我趕出去。
就在這次讀者見面會,我毛遂自薦,表示自己雖無寫作經驗,但長年閱讀美食文章,或可嘗試一二。她一聽,表示新人需要機會,要我寫篇文章寄給她看看。我寫了一篇寄去,她覺得清新有趣,便採用了,這是我踏出寫稿人生的第一步。食髓知味的我,此後三不五時就跟她打聽下一期要做什麼主題,以搶得先機,且稿子從不遲交,編輯最喜歡準時交稿的作者,於是我成為不定期寫手。
當時,她也是《時報周刊》副總編輯,負責編輯美食與旅遊版面。有天,她表示想找一些新人來寫美食專欄,為美食江湖注入活水,問我有沒有興趣試試?我開心極了,沒多久就寫了一篇寄給她,她看了表示不行,退稿;我不死心,重寫後又寄給她,她再退稿;我再修,再寄,她還是退稿。我灰心,但不死心,閉門思考,重新找角度再寫,三個星期後寄給她,呼,這次終於過關啦。
成為《時報周刊》美食專欄作者,聲名自是不同。有回跟她提,是否有機會和某位美食前輩吃飯,她也為我安排。然而擁有專欄只是開始,還要有寫作方向。讓我將寫作方向放在食材的關鍵人物,依舊是高靜芬。
那時,台中市東勢鄉摩天嶺的「卿雲山莊」寄了一箱日本甜柿給她,她轉送一顆給我,我一吃極為驚訝,心想台灣怎會有農人種出這麼大又飽滿香甜多汁的日本甜柿,這讓我忽然領悟到,台灣是個地形錯綜複雜、擁有各種小氣候的寶島,一定還有各式各樣被優秀農人種出的美好食材,於是我決定專攻食材,研究「從產地到餐桌」的關係,如今已被戲稱為「食材達人」。
沒想到她不只會編還會寫,隨手到她的臉書摘錄幾則留言:
「早晨看同學文章,『狠角色』最入味,大學到現在,一樣,入味了。這麼好的散文,讓我轉去『晨讀十五分鐘』。」
「這一系列的文章,每一篇都好好看,好吸引人。」
「直歎太會寫了,讀妳的文章是享受。」
這本書,也讓我看到了她如何運用美食將平凡的日子提煉出詩意與樂趣,把小日子過得閃閃發亮--而這,正是美食的真正目的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